苏轼《功甫帖》起纷争:真伪谁说了算?

2013年12月21日,本是上海拍卖圈密集预展、拍卖的日子。一则“苏轼《功甫帖》被上博称为伪本”的新闻分散了应该聚集在拍卖场里的所有注意力。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今年9月著名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购得的苏轼《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指出为伪作。

 

孰真孰假?

 

谈及对于作品真伪的看法,专家、收藏家、拍卖公司三方各执一词。

 

刘益谦本人认为自己在购买前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这件作品张珩《张葱玉日记·书稿》及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徐邦达赞扬其“神采飞扬”,为“上品”。

 

在刘益谦看来,有项子京、安仪周的收藏章,以及徐邦达、张葱玉的讲述,使得这件作品也为了他放心购买的依据:“张葱玉是解放后故宫的创始人之一,有张、徐两件泰斗的说法,我也咨询了其它业内专家,加上我购买古代书画也接近二十年了,我对我买的作品也是相当负责任的”。

 

而据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透露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三位研究员表示经过鉴定与考证,这件《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伪本。三位研究员对利用“双钩廓填”之法制造赝品的画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并以晚清李佐贤(1807-1876)《书画鉴影》中著录的《苏米翰札合册》中的苏轼《刘锡敕》《功甫帖》两件伪本作为重点案例典型,并指出在拍卖市场中出现的《功甫帖》为伪作。

 

而收藏品的出售方苏富比公司亚洲区总裁程寿康也向刘益谦表示会第一时间成立特别小组:“东西是苏富比拍的,苏富比是全球知名公司,他们对上拍东西肯定是要负责的。他们会等上博的后续论证资料出来以后,针对上博的研究报告会组织全球的博物馆专家进行论证。

 

“苏富比也明确给我表态了,如果认为这个苏东坡的功甫贴上博的意见是站得住脚的,他们是会维护买家的利益的也是会维护我们自己的声誉的。但是如果专家一致认为上博的观点站不住脚,苏富比同样也会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声誉”刘益谦说。

 

文物回流或受阻?

 

纽约当地时间9月19日中国中秋之夜,在纽约蘇富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拍卖会上,经过6位拍卖会电话委托方竞拍者的激烈角逐,由苏轼创作的《功甫帖》以822.9万美元成交(落槌价720万美金),领衔“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拍卖会刘益谦举动曾令很多人感慨“国宝”终于回归中国收藏家。

 

事实上,苏轼《功甫帖》从被拍下的那一刻起就话题不断。

 

在此之后苏轼《功甫帖》首先所面临的问题是关税。拍卖业专家王凤海指出:‘我国在2012年初,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包括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等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2013年继续维持6%税率,虽然相比以前有所下降,但是同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全球文物艺术品税率最高的国家,因为关税只是文物艺术品税的一部分,对于符合免交关税条件的文物艺术品,还要交纳17%的增值税,如此“畸高”的税率令许多收藏家退而却步,也给文物回流带来了很大地阻碍。“

 

而近期此件作品由上海收藏家刘益谦竞拍成功后,刚刚通过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保税的方式回流,抵达上海,并计划明年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时公开展出。

 

苏轼《功甫帖》以艺术品保税的方式回归,曾被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是促进艺术品回流国内的有效方式之一,上海外高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环中在此前接受雅昌艺术网专访时指出,艺术品保税实际上最有优势的是对于文物艺术品的“进口”而非“出口”。而此番作品的真伪之争,是否会成为一场长期持久的拉据讨论战,也有观察人士不免会担心,今后海外艺术品的“回归之路”,或许就没可能如此顺畅了。

 

谁拥有鉴定话语权?

 

文化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陕西等五省(市)开展艺术品鉴定管理试点。有五家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将进行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试点单位的推出,或许是解决在世艺术家在艺术品鉴定市场鉴定难的方式之一。

 

然而对于古代书画、陶瓷等门类众多艺术品和收藏市场而言,文物艺术品的真伪究竟谁说了算?这可能是困扰每个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老收藏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收藏市场来说,在拍卖市场上,拍卖行会在拍品的在宣传推广时都会将拍品的流传有序作为主要推广理由。“流传清晰、来源可靠”的艺术品大都在市场上能拍出不错的价格,收藏家们喜欢听故事、重点关注艺术品的流转、按他们的自己的观点来说就是“图买的放心”。

 

今年九月,朵云轩拍卖公司首任总经理、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现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在“博物馆鉴定家为何越来越弱?”中撰文指出:“笔者长期在文物经营界工作,与博物馆专家和收藏经营界专家两道均有接触。环顾眼下的书画鉴定界,喜忧参半,深感人才缺失。于博物馆而论,如今,随着这些一言九鼎的宗师先后谢世,许多博物馆面对征集书画的挑战,已无权威敢拍板。为什么出现这些断层?究其原因,是我们建立的博物馆制度,鉴定人才由院校毕业,入馆培养,但很少放飞野外,往往纸上谈兵,研究来研究去,就是远离真伪二字,也难得做真刀真枪的决定。又逢1949年以后形势大好,一有老先生扛着,二有藏家捐献,三是“文革”送货来。所以藏品不愁。“

 

“今后博物馆鉴定大师的来源,不也可以两条腿走路吗?院校的研究型的要,民间成熟的、学者型的也应吸纳。如马成名先生、张荣德先生这样的,也不妨受聘博物馆兼职。”

 

祝君波建议说,博物馆的年轻专家,由单位委派到苏富比、佳士得“挂职锻炼”,学一两手真刀真枪的武功,少一点花拳绣腿,也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专家、收藏家、拍卖公司,谁拥有鉴定话语权?

 

在专访中,刘益谦表示对于一幅作品有不同争论是好事情,但是他也坚定的认为自己本身仅仅就是一个民间收藏的买家,在艺术市场交易的一个角色而已:“在艺术市场发展的这么多年,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收藏的学术机构,对市场上出现过的东西,也没有做过评论。如果大家的意见都是赞成上博的意见,我把这个东西退了就完了,我也会倾听专家的意见。”

 

对此,知名策展人皮力表示:“我不知这个字帖的真假,但是根据我美术史的经验,这篇报道和中国书画鉴定一样不靠谱。中国书画鉴定历来都是毫无理性,全凭感觉。根据我对我以前学校那些混过鉴定的学者领导的观察,中国这些鉴定毫无科学理性可言,基本逻辑两条:一,好的就是真的,差的就是假的;二,把假的说成真的说明你没学问,把真的看成假的,就是你眼光比较严。反正说服我这个是假的,全是套话行话。”

 

有网友也指出学术的争论无关市场:“这属学术范畴的事,非艺术品市场的事。历史名迹,鲜有无争议者,《兰亭序》冯承素本、《清明上河图》,莫不如此。没有争议,倒是有点不正常了。”

 

“古代字画宋元字画历来都有争议,争议很正常,特别是在权威专家缺乏、遍地都是专家的时候,上海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对民间的作品进行评论与研究,这本身利于民间作品收藏的进步。当然上博的鉴定,是不是能给市场接受与认同,接下来要看苏富比的专家团队对上博专家的看法的意见。目前这种评论是不是正确,有待于市场的鉴定,这对博物馆来说也是件好事,最后是什么结果,我也期待苏富比给我一个交待” 刘益谦说。

 

至于该作品是否会如期出现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展览时,刘益谦表示,要看这件事情的后续进展。